宜城教育資源網(wǎng)szhnbc.com 后漢書的主要內容
紀傳體斷代史,。一百二十卷,。本紀十卷、列傳九十卷,南朝宋范曄撰,。志三十卷,晉司馬彪撰,。成書于南朝宋元嘉二十二年(446年),。 《后漢書》一百二十卷,記載自漢光武帝建武元年(公元二五年)到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(公元二二○年)間一百九十五年東漢一代的史事,,包括本紀十卷,,列傳八十卷,志三十卷,。其中紀,、傳部分是南朝宋范曄所撰,,志部分則為晉司馬彪所撰。 《后漢書》繼承了《史記》,、《漢書》的體制,,基本上按照已有的傳目去述事和寫人,但又不完全囿于舊有的模式,,而是針對東漢一代特有的社會風尚和時代特點,,適時制宜地創(chuàng)設一些新的傳目去反映之,例如增加了黨錮,、宦者,、文苑、獨行,、方術,、逸民和列女等傳。一個類傳都集中反映一組性質相近的歷史人物,,都在一定程度上再現(xiàn)東漢時期的社會風貌和歷史現(xiàn)象,。 范曄說他寫《后漢書》,“欲因事就卷內發(fā)論,,以正一代得失”,。他所謂的“正一代之得失”,就是通過書中的序和論來體現(xiàn)的,。論贊內容廣泛,,言簡意賅,除了評論軍國大事,,褒貶歷史人物,,表述撰著意圖等外,更重要的是對歷史變化的趨勢與特點加以探索,。 范曄,字蔚宗,。生于東晉隆安二年(398年)卒于宋元嘉二十二年(446年)。順陽(河南淅川)人,。其父范泰,長于經(jīng)學,能文章,。范曄“少好學,博涉經(jīng)史,善為文章,能隸書,曉音律�,!焙蟆俺隼^從伯弘之,襲封武興縣王等侯”(《宋書·范曄傳》),初為彭城王義康冠軍參軍,歷官至尚書吏部郎,。元嘉九年冬,因在彭城太妃(義康生母)喪中飲酒作樂,觸怒義康,貶宣城太守,時年二十七歲。因不得志,“乃廣集學徒,窮覽舊籍,刪煩補略,作《后漢書》,凡十紀,、十志,、八十列傳,合為百篇”(《史通·古今正史》)。由于宋文帝的賞識,后來又累官至左衛(wèi)將軍,、太子詹事,很受重視,因此引起“讒夫側目”,一時朝貴咸加譏刺,。后因參加孔熙先等人謀立劉義康為帝事,為人告發(fā),被捕處死,。 范曄撰述《后漢書》的目的是“欲因事就卷內發(fā)論,以正一代得失”《宋書·范曄傳》)。他認為:“春秋者,文既總略,好失事形,今之擬作,所以為短,。紀傳者,史,、班之所變也,網(wǎng)羅一代,事義周悉,適之后學,此焉為優(yōu),故繼而述之“(《隋書·魏澹傳》引)。所以他采用了紀傳體,。原計劃寫十紀,、十志、八十列傳,十志委托謝儼,“宋文帝令丹陽尹徐湛之就謝儼尋求,已不復得,一代以為恨,其志今闕”(《后漢書·皇后紀》),。十志既缺,至梁劉昭為范書作注時,始取司馬彪《續(xù)漢書》的律歷,、禮儀、祭祀,、天文,、五行、郡國,、百官,、輿服八志補入,“分為三十卷,以全范史”。但八志補入“未足彌補范氏之憾”(《后漢書集解述略》),因刑法,、食貨,、藝文等重要的志,而司馬彪書并缺。 司馬彪,字紹統(tǒng),祖籍溫(今河南溫縣),晉高陽司馬睦之子,。少時篤學不倦,然好色薄行,為睦所責,不得為嗣,。彪由此后專心學業(yè),博覽群書,寄情著述。曾任秘書丞,、散騎侍郎等職。 《后漢書》是繼《漢書》后的第二部紀傳體斷代史,�,!逗鬂h書》一百二十卷,記事上起漢建武元年(25年),下訖漢建安二十五年(220年)共一百九十五年的歷史,是東漢時期的重要史料。 十卷紀記載了東漢十二個皇帝,從東漢創(chuàng)建者光武帝劉秀起,繼之明,章,、和,、殤、安,、順,、沖、質,、桓,、靈、獻帝等,按編年順序記述了東漢一代的史事大記,。帝紀有一個特點就是附記筆法,。在位短暫的小皇帝不能單獨成傳,便將其紀附于其他帝紀之后,如殤帝年幼,在位僅一年,無事跡可記,便附于《和帝紀》卷中,。另外將皇后從外戚傳中列入本紀中,成為最后一紀即《皇后紀》,而掌權的外戚則另有專傳。 列傳八十卷分為:《劉玄,、公孫述列傳》等三卷,、《宗室王侯列傳》四卷、《李通呂布列傳》等五十七卷,、《黨錮列傳》一卷,、《循吏列傳》一卷、《酷吏列傳》一卷,、《宦者列傳》一卷,、《儒林列傳》一卷、《文苑列傳》一卷,、《方術列傳》一卷,、《逸民列傳》一卷、《列女列傳》一卷,、《外國列傳》一卷,。范曄根據(jù)歷史特點的不同和自己的見解,在紀傳體中創(chuàng)設了《黨錮》、《宦者》,、《文苑》,、《獨行》、《方術》,、《逸民》,、《列女》七個新的類傳。東漢時,外戚與宦官交替擅權,排斥名士官僚集團,曾兩次大興“黨錮之獄”,。范曄為黨人單獨立傳,列舉了二十一個黨人的事略,。《黨錮傳》和《宦者傳》反映了東漢宦官和官僚之間的矛盾,�,!丢毿袀鳌泛汀兑菝駛鳌穬蓚�,前一傳多記所謂因“特立卓行”而獲得聲譽,并由此進入仕途的人。后一傳則多記那些自命清高,、隱居不仕的人物,。如《逸民傳》記梁鴻與其妻孟光之事,自隱于傭保以違抗“濁世”,特載其《五噫之歌》�,!斗叫g傳》多記載五行圖讖,、神仙怪異之事,也記述古代科學技術人物的活動,歌頌他們發(fā)明創(chuàng)造的功績。如《華佗傳》和《郭王傳》便是,�,!读信畟鳌肥菫橛刑厥獗憩F(xiàn)的婦女而設立的。為婦女單獨列傳,起自于劉向,范曄第一次將它納入紀傳體史書中,自此例一開,后來作史者一般都沿用,從而使婦女在正史中占了一席,�,!度辶謧鳌泛汀段脑穫鳌酚兴煌�,前者專記儒學大師的事跡,側重于學術,。而后者則專收文學家一類的人物,如杜篤、傅毅等人,。兩者界限分明,條理清楚,。 志三十卷分為: 《律歷志》三卷,《禮儀志》三卷,《祭祀志》三卷,《天文志》三卷,《五行志》六卷,《郡國志》五卷,《百官志》五卷,《輿服志》二卷。其中《律歷志》上卷講“律準”和“候氣”,中卷記東漢歷法家對歷法的論述,下卷談歷法,反映了東漢時期科技發(fā)展水平,�,!抖Y儀志》記載了重要節(jié)令、祭祀,、喪事,、君臣儀式,從中可以了解封建禮儀制度和社會風俗�,!都漓搿芬曰实垤肷窕顒訛橹饕獌热�,。《天文志》和《五行志》是仿照《漢書》的《天文志》和《五行志》撰寫的,前篇記載了王莽至東漢末年的天體變異,后篇記載自然界的異�,,F(xiàn)象和社會生活中的怪異之事,。《郡國志》相當于《漢書·地理志》,記載東漢時行政區(qū)劃,居民,山川地理等情況,�,!栋俟僦尽泛汀遁浄尽肥恰逗鬂h書》新增加的,前篇具體敘述了東漢中央和地方的職官制度,要了解東漢官制,這篇志是主要參考。后篇記載車馬,、冠服的式樣和沿革,對于研究東漢車制和服飾,是一篇可參考的材料,。司馬彪的八志同班固的十志比較,無《溝洫》、《食貨》,、《刑法》,、《藝文》四志,缺少對當時經(jīng)濟、交通,、文化等情況的專章敘述,。后來的《晉書·食貨志》追述經(jīng)濟狀況,多少彌補了這一不足。 《后漢書》的內容方面,重要的文章多直接選錄,同于《漢書》的寫法,。如崔寔《政論》、仲長統(tǒng)《昌言》之《理亂》,、《損益》等篇,都是有關漢代社會政治的論文,賴《后漢書》之收錄而得保存,。重要的史料亦多被采用。如《竹書紀年》為晉代發(fā)現(xiàn)的戰(zhàn)國時魏國的史書,其記事多與《史記》及儒家所傳的六藝不同,。所以當時不受重視,很少有人引用,。范曄在《東夷》和《西羌》等列傳中大量采用了《紀年》的資料,后世《紀年》失傳,并出現(xiàn)偽造者,賴此得以保存了一部分真實資料。 《后漢書》在編纂上有一個特點,就是敘事以類相從,。在《史記》,、《漢書》已有的類傳之外,根據(jù)東漢一代的特點,又創(chuàng)立了上面所列舉的文苑,、黨錮、宦者等七個類傳,。同時代許多人物的專傳,亦多不拘時代先后,各就其人之生平事跡,以類相從,。“或以其治行卓著”;或“以其深于經(jīng)學”;或“以其人品相似”;或“以其皆明于法律,、決獄平允”;或“以其立功絕域”;或“以其皆仗節(jié)能直諫,”如此等等,皆有原由而同為一卷,。 范曄的《后漢書》雖然在體例方面大部分沿襲了《史記》《漢書》,但有不少改進�,!逗鬂h書》雖然成書較晚,但無論從文字還是從內容來看,都是比較好的一部史學名著,后來居上,。唐史學劉知幾在《史通》中說:“范曄三冊《后漢》也,簡而且周,疏而不漏,蓋云備矣”;“范曄博取眾書,裁成漢典,觀其所取,頗有奇工�,!狈稌弦嘧哉J為是“奇作”,“自古體大而思精,未有此也,。”這并非夸大之詞,。范曄《后漢書》各卷多數(shù)有論有序,議論有獨創(chuàng)之見,。如卷十五李通以讖文中劉氏復興,他認為劉秀雖然作了天子,也不是天命所預定。卷七十《荀彧傳》說:“方時運之屯邅,非雄才無以濟其溺,功高勢強,則皇器自移矣,�,!本褪钦f曹操代漢,是自然之勢,并不認為漢是正統(tǒng)便不可動搖。 《后漢書》雖然有紀,、列傳和志,但無表,。王侯公卿等人物散見于紀傳中。南宋初熊方補《后漢書年表》,包括《同姓諸侯王年表》十卷,、異姓諸侯王表》六卷,、《百官表》二卷,對研讀《后漢書》很有幫助。 通行的《后漢書》的注釋,經(jīng)傳部分由唐高宗的兒子李賢所注,志的部分由南朝梁劉昭所注,。劉昭本來曾為《后漢書》作了注,后來卻亡佚了,。李賢注參考了前人的注,并有很大改動,注釋很詳細。但他的注側重于字句的注釋,作注的人較多,未經(jīng)仔細校訂,有許多疏漏之處,。對劉昭的注,梁書說他“集《后漢》異同,以注范書”,。他的注側重于史事的異同,類似裴松之的《三國志》注。清惠棟復撰《后漢書補注》二十四卷,稱為名著,。清末王先謙又以惠書為基礎,加以增補,作《后漢書集解》,所搜資料,頗為詳備,是較完善的注本,。 現(xiàn)存最早的版本是北宋淳化五年(994年)國子監(jiān)刻的監(jiān)本。景德二年(1005年)刻校訂本,不附續(xù)志,。乾興元年(1022年)國子監(jiān)孫奭校兩書,然后合刻,此后都采用合刻的形式,。南宋的紹興本原闕五卷,此本最善。歷代大型叢書版本都收錄了《后漢書》,如毛晉汲古閣本,明嘉靖年間南京國子監(jiān)刻印的《二十一史》本;清乾隆年間武英殿又以監(jiān)本為底本刻印了《二十四史》本的《后漢書》;清同治年間金陵五洲書局刻印了《二十二史本》,所不同的是,汲古閣本將志放在紀、傳之后,而監(jiān)本和武英殿本將志放在紀,、傳之前,。一九七三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標點本以紹興本為底本,以汲古閣本和武英殿本互校,是最好的版本。 宜城教育資源網(wǎng)szhnbc.com |